难忘儿时茶果香
编辑:admin 日期:2018-10-21 12:24:12 / 人气:
女,1999年出生,深圳沙井人。散文《我爱同里我爱古镇》获《人民文学》“人文同里”全国征文三等奖。诗歌《一个六年级小学生的梦》获《星星诗刊》全国中学生诗歌二等奖。小说《没有作业的校园》获首届深圳校园文学高中组金奖。有作品入选《中国校园文学》《红树林杂志典藏版》等,现就读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
小时候,我和哥哥最渴望的,莫过于蚝乡小镇里家族亲邻的婚嫁、过生日、起新屋入伙这样的喜庆日子。因为这一天,我和哥哥就能吃上外婆做的茶果了。
一大早,外婆洗净手,坐在厨房里那张已被屁股磨得光溜溜的矮角凳上,像一个会变幻魔术的大厨,又像一个指挥打仗的将军。她先用放凉的黄糖水缓缓混入糯米粉搓,再加入适量的白砂糖,等到粉浆变成稠糊状时,就有条不紊地将食用油倒入烧得滚烫的锅里头。火苗跳跃着,舔着锅底,映红了我们发烫的小脸。那“咕嘟”“刺啦”的响声,像是我们急盼的心跳。外婆熟练地从盆内抓起一小块面团,轻轻揉搓着,“刷”地放入油锅里,小面团四周瞬间“噼里”“啪啦”弹跳出无数个油星子,立刻喷香了我们的鼻翕,也给寻常冷清的节日平添了欢快的气息。
在我们沙井,外婆是个朴实的客家农村妇女。如今她已年逾古稀,一身的陈年老病都是在农业社期间落下的。她的记忆力出奇的好,话匣子一被打开,很多旧事仍可娓娓道来,鲜活如昨。说起1958年1960年,外婆的语气中仍然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或许,那是上上一代人整体的记忆创伤。在那个艰苦的时代,很多人在过大年的时节,一家人节衣缩食才能偷偷做几个茶果饱饱口福。我们那时候,吃个茶果就算过年了,外婆说。
我曾经傻乎乎地问外婆:“当年你干吗不多做些来吃呢?”“傻细仔!”外婆总笑着说。外婆一边说,一边右手持筷,左手紧握着家里做茶果专用的大勺子。她用勺子底部轻轻按压还在油锅中跳舞的面团,用筷子迅速翻转。眼馋得紧盯一旁的我和哥哥眼花缭乱,吸着鼻涕,口水直流。每当这时,外婆总细心地指点站在锅边张望的妈妈说:“做茶果一定要选好材料,只能用糯米粉,不能掺杂其他米粉。油炸过程中要快速翻转,要努力控制好油温。因为锅里油温过高容易炸焦。油温太低又不能成型。炸成圆形是最漂亮的,要是冒出棱角就不好看了。”
在外婆灵巧双手的配合下,不到一分钟(我似乎感觉已过去了十分钟),锅里的面团就眼瞅着变成了一个一个圆形的薄饼,颜色也从淡黄色迅速转变成金黄色,像一只只金鱼似的很不服气地冒出气泡。“有气泡就证明糕米粉熟了,通透了。不过,最好还是把气泡压下去,茶果才会柔软好吃。”妈妈懵懂地点了点头,不停地“嗯”着。
眼看又半分钟过去了(我似乎感觉又过去了半小时),外婆捞起几个茶果半成品搁锅台上,用勺子底不断将里面满溢的香油按压出来。这样,一个金黄透亮的茶果就做好了。“茶果要现炸先吃才好!”不等外婆的话落音,我和哥哥早一手一个抓着放进了嘴里。茶果外焦里糯,香脆却又柔软。喷香扑鼻的茶果塞进小嘴里,啧啧有声。我和哥哥顿时眉开眼笑,口舌生香……
2015年,一个寻常的日子,茶果又一次意外地出现在母亲的灶台边。那天我放学回家,一眼就看到母亲正在翻滚着油锅里的茶果,高兴极了,突然感觉家里有种过节的味道。看着那一个个金黄的茶果,就像看着一位久违的故人。就在我欢呼雀跃时,却发现母亲的神色有些不对。她低着头默默地煎着茶果,一句话也不说。这跟以往不大一样,换作平时,母亲看着我手舞足蹈的样子总不免要笑着说我两句,使唤我去洗手什么的。可那天她的情绪太反常了,我纳闷儿走进堂屋想问问外婆。外婆坐在藤椅上,手里拿着两张信纸,眼睛却看着窗外的芒果树。看到我进来了,她便把手中的信纸递过来说:“你细佬哥的信,你快念一遍。”听到哥哥来信了,我更觉得喜出望外。哥哥已在北京上学好几年了,每年的假期都难得回到家里。这学期很快就要结束了,父母和外婆非常期待这个暑假他能回家来,但信里说他可能回来不了,还说他很想家,很想二老妹妹和外婆,很想母亲做的美味茶果。看到这里,我又难过又失望,差点哭出来,这已经是他不在家过的第三个假期了。
吃晚饭的时候饭桌上静悄悄的,我也不敢出声,当时已经15岁了,很多事都能明白,知道父母与外婆的心里很难受,特别是母亲。今晚的茶果哥哥当然吃不到,可她还是做了出来,不知她是在安慰自己还是在安慰哥哥。但我知道,那一个个热腾腾的香甜糯米茶果里面,包裹着的都是母亲对儿子深深的思念。也就在那天夜里,母亲突然在睡梦中哭泣着,梦醒后依然泪流不止。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出门了。他说他要到北京看望哥哥。后来我一直问母亲,她那晚到底做了个什么样的梦。母亲摇头不语。日子一天天过去,这件事便成了我心里一个缠绕许久的谜团,与这个谜团一起封存内心的,还有那顿茶果的味道,它跟小时候吃到的每一次茶果都不一样。那微微的甜香里混杂着些许淡淡的清茶和苦味儿。我想了很久才有些明白,母亲做茶果的那个傍晚,心里是苦涩的。
2016年的初春,我也出门了。临走时,母亲站在大门口,一直看着我朝巷子外走去。巷子很深,我觉得每迈出一步便离母亲远了一分,那一瞬间距离忽然在我心里有了立体的感觉。背后传来母亲不停的唠叨和叮嘱,我不时回头劝母亲进屋去照看感冒卧床中的外婆。以往的时候没注意到,但在那一刻的回头中,我忽然发现,母亲不知何时已经老了,青色的围巾已掩盖不住鬓角那几根如银的发丝。大清早的天气很冷,我再次回头,母亲瘦小的身子微微发抖,嘴角交错的皱纹时不时下撇着。她紧抿着嘴唇,像是在克制着什么。顿时,我觉得背后被一种巨大的力量拉扯着。前行艰难,转身却很容易。但我知道,我不能转身,我要学会成长,我必须离开母亲的呵护。我藏在巷子的拐角处,偷偷看着母亲,她依然站在大门口,望着我离家的方向,很久很久都没动一下。
时光如流水,逝去了就再也追不回了。一晃两年就过去了,而这两年里,我在外地的时间总是多于在家的时间。南宋词人刘克庄“客舍似家家似寄”的况味,正是我在外读书求学的真实写照。独处他乡,与朋友同学在一起吃着异乡的风味,我总不由自主说起家乡那好吃的茶果,有甜有咸,有炸有蒸……那种味道是我吃到的任何小吃都比不上的。朋友与同学们很好奇,问我是不是因为有什么特别的食材与特别的制作方法,我却一时语塞。但我心里明白,那喷香扑鼻的茶果是一代一代客家母亲用爱做成的。
儿时的茶果,家乡的味道,此生此世,会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里。传统民间的手工工艺加上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食材做成可口的美味,让那无数个清贫的日子变得活色生香,有滋有味,让香味滋润填满味蕾的记忆,无时无刻不在我心头流淌起那浓浓的化不去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