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属性背景下典型藏族族群,茶文化形成如何影响其社会结构的?
编辑:admin 日期:2020-06-24 09:12:56 / 人气:
一、世居于西藏地区浓厚高原藏文化背景下典型的藏族族群,和其他地域散间杂剧藏民族相互区别,散间杂剧藏民族制茶、饮茶习俗更多的受到当地其他茶文化影响,具有地域性、技术性、贸易性等多重属性
我们想要对一个文化现象进行完整并且清晰的分析,就需要先去认识这一个文化现象的本质根源问题,在这一个基础上,明确其发展演变的脉络,把和藏茶文化有关的地理、民俗。社会、交通等等文化都本于藏茶。
如果对其进行相关的文化研究,那么可以看出对藏茶文化本身的产生和传播演进的历史渊源以及清晰认识的必要性,这是进行藏茶相关文化研究等的基本所在,因此如果想要研讨藏茶的这一个文化现象,根据基本的原则,首先需要知晓的是藏茶的概念。
对于藏茶这一个文化现象的概念,学界的学者们众说纷纭,各有各的看法,对其界定也是各有所不同,或者我们可以说是各有自己的侧重点,说到其原因,因为“藏茶”这一个概念本身就是具有地域性、技术性、贸易性等等的多重属性,是一个复合的概念。
藏民族根据其民族的饮茶习惯进行制作、泡制以及饮用的茶,这里我们所说的是世居于西藏地区浓厚高原藏文化背景之下的典型的藏族族群,和其他地域散间杂剧的藏民族相互区别。因为散间杂剧的藏民族的制茶、饮茶的习俗可能更多的受到了当地的其他茶文化的影响,进行了融合,故而用其制茶、饮茶习俗对藏茶这一个特征进行界定,显然是有不当的地方。
我们从技术性上来说“藏茶”,其定义的核心就必然是包括了“和茶、顺茶、团茶、陈茶”等等工艺上的要素,其落脚的点也必须是紧扣“紧压茶”的概念,这一些都是“藏茶”和我们经常看到的其他的类似茶类相互其避恶的技术性的特征。
但是,这样的一种界定也是仅仅的局限在技术性上,而对于“藏茶”的藏并没有详细的进行表达,再一次从贸易联通的角度来看,则“藏茶”可以定义为由内地销往藏区提供给藏区民众饮用的茶类的总称,这也就重新的界定了藏区的来源、受众,更加突出了其“藏茶”的贸易属性。
当然,如果仅仅是从贸易的属性角度来对“藏茶”进行定义,进行描述,虽然是顾及了其动态的特征,但是对于藏茶的其他的属性则是表现的有所欠缺,就其政治属性来说,这里指明了藏茶特有的政治上的作用,更加侧重对其藏茶的功能的描述。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藏茶”这一个概念进行简单的认识,但是因为“藏茶”本身的复合型和包容性,不管是从哪一点去说都是有其一定的局限性,或多或少的有所偏颇,在今天的藏区,有一定的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生产,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等等不利的区位因素的限制,其种植以及生产的规模仍然是受到很大的限制。
大多仍然是由内地边销到了这边,我们讨论的“藏茶”,也仍然是把它看作是“边销茶”,同时我们也可以更好地探讨“边销”这一相关的内容。
二、古代农业生产改造自然条件以及品种培植能力低下,茶叶由内地嫁接入藏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这时候入藏茶叶最有可能是作为商品输入,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茶马贸易
我国的藏区海拔大约是在三千米以上,紫外线比较的强烈,昼夜的温差比较大,土地相对贫瘠,自然条件相对来说比较的恶劣,对于农业生产的限制特别的大,又加上古代藏区的经济结构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的技术还不发达,所以古代的藏区一直都不生产茶。
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藏区的最开始的茶是经过内地去输入得来的,并不是内生培养出来的。而正是因为最初的“舶来”的属性,我们又会对茶进入藏区的时间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进入产生了疑问,这对于藏茶的历史演技有着重要的探讨作用。
对于什么时间入藏区的这一个问题,目前在学术界话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直接的资料也是极度的缺乏,直接的考证更加是难上加难,我们从历史的资料当中,抽丝剥茧,寻找蛛丝马迹,或许会有所发现。
茶叶是藏区人民岁必须的日常生活品,藏区一直到今天还有“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茶叶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西藏政教鉴附录》当中为西藏政、教的大事记,这其中不能排除后人驸会的可能性。
我们知道,饮茶之风兴盛已久,一直到唐代的时候已经是“华风”之一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赞普公主在文成公主入了藏之后,方“渐慕华风”,可以推想到文成公主入藏的时候吐蕃极有可能还没有茶叶。
又从文成公主入藏的时候,所走的道路可以看到,唐蕃和亲,是国家的大事,所以文成公主所走的道路一定是坦荡的官道,这一个道路经过甘肃青海进入藏区,沿途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产茶的富集的地方,并且自然环境比较恶劣,路途遥远,这一点削弱了文成公主大量的携带茶入藏的一个可能性。
还需要指出的是,藏语内部的语言地域性差异比较的大,在今天的四川一带的藏语当中,称“茶”为“宜尔”或者“恰桶”,但是本文开篇阐明,探讨藏茶,应该是以典型的西藏地区的文化背景作为其参照,故此我们也是会用其他的称呼。
我们也可以说,茶叶的正式地入藏,应该是比文成公主和亲要晚的,但是并不比《茶经》要晚,这一个时段大约是在公元7世纪至公元8世纪的上半叶,索然也否定了文成公主携带大量的茶叶入藏,也不然不能够立即在吐蕃进行普及,即便是这样,也不能够称其是茶的正式地引入。
至此,我们对茶类入藏的时间有了一个大概的判断,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去探讨它是什么样的方式入藏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藏区的环境比较恶劣,受到种植业不相适应的经济模式的限制,藏区是不生产茶的。
并且由于古代农业生产改造自然条件以及品种培植的能力非常低下,当时茶叶由内地嫁接入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这一个时候,入藏的茶叶最有可能的是作为商品输入,这样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茶马贸易。
三、社会分工多样化,商品经济勃兴以及城市化进程推进,边销茶产业兴盛起举足轻重作用。川茶是其边销茶主要来源,尤其是藏区边销茶占据主导地位,其边销茶交易口岸分布较广
关于内地和边区的茶马贸易,最早是在《封氏闻见记》,兴起要比晚唐时期晚,这和我们茶叶入藏的时间大致是相吻合,茶马贸易的重要的通道,茶马古道是由产茶的富集区域四川而进入藏区的,综合以上因素来看,最开始的内地茶应当是通过这一种茶马贸易入藏。
从茶叶的边销历史来看,兴于晚唐的茶马贸易,事实上就是后来所谓的“内茶边销”的发轫期,而这一种“边销”的模式从唐代之后就稳定下来并且一直在延续,一直到20世纪中叶之后才逐渐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茶马互市虽然在晚唐的时候就已经发端,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一直到北宋才逐渐地形成定制,北宋熙宁年间,开始设置“提兴茶马司”,原本民间自发的互市开始受到官府的管理,这是茶马互市规范化的一个重要步骤。
由于藏区对于茶叶的大量的需求,良性地刺激了川滇相关地区的茶叶的生产,从种植再到加工,运输到销售,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固定的经济体系,这一些地区的茶叶的生产和规模的扩大深刻地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结构。
一些职业依托茶叶而兴起,就比如说茶农、茶工等,联系了从种植、加工,到经营销售的各个环节,因此整个边销的过程因为当地的民众的广泛地参与而变得更加的严密和高效,同时,茶叶反哺了当地民众,带动了其就业。
除此之外,社会分工多样化,商品经济的勃兴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边销茶产业的兴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川茶是其边销茶的主要的来源,尤其是在藏区的边销茶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其边销茶交易口岸分布比较广。
此外,雅安在茶叶边销当中的重要地位的形成和巩固,还有一个外部的动因,因为内地茶的边销由来已久,藏区民众对于边销茶的适应性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传统性,不仅仅对产品的品质、规格定型有一定的要求,对于产区的要求也是相对的固定,这在客观上塑造和稳固了雅安在对藏边销上的主导的地位。
虽然在历史上南路边的茶马贸在联系边区和内地的经济、促进民族的交流和融合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纽带的作用,但是自从19世纪下半叶以来,却是逐渐地出现了衰颓的趋势,自从唐代到清朝,茶马古道历经了千年的兴盛和繁荣,民族交流络绎不绝,却是在近代走向了沉寂。
内容搜索 Related Stories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我市茶叶深加工实现零突破09-19
- 我县茶叶产业产值突破5亿元09-06
- 茶叶入馔添美味09-05
- 展五彩湘茶魅力 建千亿茶叶产业09-04
- 梧州六堡茶首次出口印度尼西亚09-01
- 茶叶该不该成为“奢侈品”?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