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兰花”香透大别山——茶叶百强县安徽舒城的脱贫突围

编辑:admin 日期:2020-10-17 18:39:19 / 人气:

10月16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小兰花”香透大别山——茶叶百强县安徽舒城的脱贫突围》的报道。
1958年9月16日,安徽省舒城县舒茶镇人民公社门前,一辆黑色苏联产“吉姆”轿车停了下来,车里是当时在南方视察的毛泽东。播撒在大别山间的茶树,正漫山遍野地散发着茶香。参观了舒茶公社茶园后,毛泽东鼓励公社多多开辟茶园。
对这个典故,舒城人耳熟能详。当地引以为傲的舒城小兰花茶叶,有着特别的香气。舒城县地处西南大别山区,地势起伏大、气候温和、雨水充沛,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出的小兰花茶叶,有“兰花色、兰花香、兰花形”,闻名遐迩。
然而,深山曾经人难入,好茶只能香自家。受限于多种条件制约,茶园没能驱散贫困的阴霾。1990年,舒城被列为“插花”贫困县,2013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在脱贫突围中,舒城人发力小兰花茶叶产业,终于让“小兰花”香透了大别山的脱贫路。2018年,舒城荣获全国茶叶百强县称号。2019年,舒城小兰花品牌价值已达7.17亿元。同年,舒城正式摘帽。
 (小标题)把茶叶种好
“我就把这一门事干好就好了。”舒城县五显镇石关兰花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龚世存谈起茶叶兴致高昂。
57岁的龚世存是五显镇石关村的能人。年轻时,他做过装卸工,开过裁缝铺、家具厂,还跑过出租车,样样做得都不错。2008年,县里扶持乡镇产业发展,龚世存抓住时机建起了茶叶合作社。
“石关村山上都是野茶树,这是我们得天独厚的资源。”龚世存眼光独到,在建起合作社之前,就已经开始收购一些村民的茶叶。不过,“就是小打小闹,山上那么多茶树,采摘的并不多。毕竟不算个正经营生,石关村村民采卖茶叶挣不了几个钱,还是得靠出门打工。”龚世存回忆说。
打工挣的都是辛苦钱,吃的都是年轻饭。石关村村民李坦银年轻时在外做木工,不幸因事故致残,干不了重活,成了贫困户。同村的李增友也是因病致贫,吃完这顿愁下顿。
龚世存帮了他们。2007年,安徽实施民生工程,舒城县对农民进行茶叶产业培训。政府负责品牌推广,农户做好茶叶品质,为此需要一个产业带头人。龚世存当时是村里最早盖起楼房的人家,他的能干大家有目共睹。他也肯干,很快就摸索出统一的采摘标准来收鲜茶。2008年,龚世存先是出资10万元建合作社,后又追加投资采买了制茶机器,采茶制茶渐成体系。
招工进了茶叶合作社,李增友、李坦银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日子一下子舒展了。2008年,李增友、李坦银就开始为合作社采摘鲜茶,年收入近万元,再加上合作社制茶15元一小时的工钱,两人都在前几年脱了贫。
李坦银说:“龚老板不嫌弃我们手脚慢,知道我们生活困难,平时就很照顾我们残疾人,逢年过节还会给我们送些日常生活用品。”
龚世存却告诉自己:“诚信做人能生根发芽成长壮大,积德行善会鸿运当头平安吉祥。”
“在别人眼里可能普普通通,但在我心中父亲很伟大。”儿子龚海波如今也在合作社帮忙打理。龚海波曾经身患肾炎,生死关头,龚世存用自己的肾救了儿子的命。
在龚世存兢兢业业的努力下,合作社越来越红火,带动了一批村民脱贫致富。但龚世存也没有闲着,他准备再建个厂房,购置一批新机器扩大产量。“我老婆说我是搞茶叶着了迷。”龚世存的语气充满干劲。
 (小标题)让品牌打响
“这么好的茶叶,做不出品牌,卖不出去,想想真可惜。”这是舒城兰花茶叶有限公司创始人戴凤鸣20年前来到晓天镇时最大的感想。
“最好的舒城小兰花在晓天。”懂茶的舒城人都这么说。晓天镇位于舒城县西南山区,拥有全县海拔最高点。山地自然环境适宜茶树生长,那儿的兰花茶,是舒城公认最好的。而镇上海拔750米左右的珓子石茶园,产出的茶叶更是舒城小兰花茶叶中的代表之一。
“这么好的茶叶,以前也难卖出好价钱。”舒城兰花茶叶珓子石合作社负责人余本林告诉记者,“茶叶产量时好时坏,好茶叶茶农自己去卖,收茶的还会故意压价。”
卖茶的路途也不容易。“下山的路原先就是土路,再5年前土路也没有。”余本林说,“茶农只能自己炒好了茶叶,走山路背下去卖,买了生活用品再背上来。有了土路,顶多骑骑摩托。”
当时还是县农业局职员的戴凤鸣看在眼里,借着在晓天镇工作的机会,他跟在茶农身后,“从一个门外汉通过摸索学会了茶叶生产的整个流程”。
2008年,戴凤鸣在舒城县开设茶叶实体店,在销售过程中,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只有“把品牌打响”,才能把产品推出去。舒城兰花茶叶有限公司由此创立。通过戴凤鸣的努力,兰花茶叶公司很快成长为舒城小兰花茶叶产业的领军企业。
为了进一步扩大企业发展规模,2019年,戴凤鸣参加了碧桂园联合清华大学举行的返乡扎根创业青年培训班,他的茶叶扶贫项目获得了项目路演竞赛第二名。
今年疫情的暴发,严重影响了茶叶销售。为了破解困境,戴凤鸣在碧桂园的支持下,通过碧乡平台推广、直播带货等一系列策划拓宽小兰花茶叶的销售渠道。2020年7月11日,在碧桂园举办的舒城专场直播带货活动中,戴凤鸣的“万佛山”牌小兰花茶叶成为最畅销的扶贫产品。“茶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有效带动山区就业,助力脱贫攻坚。”戴凤鸣说。
去年,上珓子石的水泥路修通了,戴凤鸣立马上山建了茶厂,为珓子石茶农提供了一整套现代化的制茶工具。茶农不用下山,就能直接将鲜茶卖给茶厂,还能去茶厂做工。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茶叶有人收,又有碧桂园凤凰优选渠道销售,茶叶卖得好,珓子石茶农实现了稳定增收。
“现在一年能挣个8万元,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站在自家老泥房前,珓子石茶农余本高显得有些羞涩,边上的人家都修上水泥房了。“有了盼头,指着这几年好光景,我们能挣些钱,也把这老房子翻盖翻盖。”余本高妻子在一旁不无憧憬。
(小标题)使茶园增值
毛主席曾经视察的舒茶人民公社,现在建成了集茶叶种植与旅游观光一体的“九一六茶园”。每年采茶季,茶厂雇村民采茶;过了采茶季,茶园免费对外开放,又成了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丰富了村民的娱乐生活。
“镇上学校组织孩子们春游都来九一六茶园。”茶园纪念馆讲解员王慧说。王慧是镇里幼儿园的一名老师,闲暇时候到茶园做讲解员,“我们舒茶的孩子都知道毛主席来视察的故事,知道毛主席当年曾鼓励我们要多多开辟茶园。”
“多多开辟茶园”——石关一个村有8000亩茶园,兰花茶叶公司有5000亩茶园基地;舒城全县有16个乡镇发展茶产业,拥有9.5万亩茶园,年产干茶3200吨,茶叶综合产值12亿元,约有15万茶农,年人均增收2000元。“茶叶产业是舒城县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主要产业和支柱产业。”戴凤鸣一语中的。
茶产业发展起来,茶旅融合也要热闹起来。“茶园的风光别具一格,城里人可难得一见。”舒城县委宣传部三级主任科员龚旭东说,“这不,龚世存他们石关村就在建‘石关茶谷小院’的茶旅融合项目呢。”
现在的舒城,已有九一六茶园、古尖香茶叶观光园、万佛山茶文化中心等茶旅融合点,正大步迈向“茶旅深度融合示范合作县”。
手捧舒城小兰花,写就脱贫大文章。九一六茶园池塘边,两位阿姨穿着旗袍拍抖音;茶园茶馆餐厅露台上,一群放假的孩子嬉笑打闹。“满山的绿意,环境美了,生活更好了!”王慧的脸上写满了对家乡的骄傲。

现在致电 0591-3342322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